姬悅心中暗暗讚歎:“怪不得以後快五十歲時,第一次見到孫尚香那個小丫頭就把她迷住了。算算時間,現在劉備也才三十幾歲,顏值應該還在巔峰期呢。”
大堂內陳設簡樸卻不失莊重,牆上掛著幾幅山水畫,桌上擺放著幾卷書籍,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墨香。窗外,陽光透過紙窗灑進來,給整個房間增添了一絲溫暖。
姬悅心中暗自感歎,這劉備果然非同一般,難怪能在亂世中嶄露頭角。他不由得對劉備多了一份敬意和好奇。
姬悅這麼想著,目光不經意間落在劉備的耳朵上。傳說中劉備有一對“大耳朵”,但細看之下,耳朵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,只是耳垂略顯肥大,有點像後世佛祖的耳朵,圓潤飽滿,曲線分明。未來可認為這個有佛耳的人可是有福之人,這對耳朵更為劉備添了些仁慈之感,怪不多叫仁主之相。
這時,劉備似乎察覺到姬悅在打量自己,微微挑了挑眉,嘴角帶著一絲疑惑的笑意,開口問道:“姬公子,不知找劉備有何要事?衛士說你自稱是我的故友,可我似乎並不認識公子啊。”
姬悅聞言,神色一正,挺直了身子,目光堅定地望向劉備,緩緩說道:“在下此次前來,正是為了劉公而來。”
劉備聞言,眉頭微皺,心中疑惑更甚:“為了我?”
此時,天色漸晚,夕陽的餘暉灑在庭院中,映得樹影婆娑。微風輕輕拂過,帶來一陣清新的花香,仿佛為這緊張的對話平添了一絲寧靜。庭院中的花草隨風搖曳,似乎在低語著古老的故事。
姬悅輕輕點了點頭,目光中透出一絲敬意,隨後緩緩開口:“劉公,我此次前來,正是想瞭解您的志向。”
劉備站在庭院中央,身穿一襲素色長袍,神色莊重。他的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,仿佛在訴說著內心深處的信念。他緩緩說道:“備乃漢室宗親,懷有匡扶漢室、蕩平亂世的雄心壯志。”
說到這裡,劉備的神情變得更加嚴肅。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,仿佛每一個字都帶著千鈞之力:“劉備雖出身微寒,但自幼便立志要扶助漢室,恢復天下太平。自黃巾起義以來,我與二弟關羽、三弟張飛並肩作戰,歷經無數戰火。三英戰呂布,雖不敢自誇,但也算是為漢室盡了一份綿薄之力。”
劉備頓了頓,眼中閃過一絲黯然,繼續說道:“然而,三十餘載過去,我劉備仍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平原縣令。雖有心報國,卻無門可入,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。”
姬悅聽罷,心中感念劉備的艱辛,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贊許。他輕聲說道:“劉公忠義可嘉,實在令人欽佩。然則,既然如此,為何徐州牧陶謙兩次相讓徐州,劉公卻選擇拒絕?難道徐州這個基業不好嗎?”
劉備聞言,神色一正,堅定地說道:“徐州確實是個好地方,但大丈夫立於天地之間,豈能違背道義?陶謙兩次相讓徐州,我深知他是為徐州百姓著想,但若我接受,豈不是趁人之危,失了仁義?因此,我只能婉拒。”
庭院中的花草在夕陽的餘暉下顯得格外生動,微風拂過,帶來一陣陣清新的花香。劉備的聲音在這寧靜的環境中顯得格外有力,他的每一句話都仿佛在擊打著姬悅的心。姬悅感受到劉備內心的堅定和無奈,不由得對他更加敬佩。
此時,天色漸暗,庭院中的燈火漸次點亮,映照出劉備那堅毅的面容和深邃的眼神。姬悅看著眼前的劉備,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感動。他明白,眼前這個人,不僅僅是一個有志之士,更是一個真正的英雄,一個願意為天下蒼生而奮鬥的人。
姬悅微微點頭,眼中閃過一絲贊許,表示理解和感佩。他那雙清澈如水的眼睛透出智慧的光芒,眉宇間隱隱透露出一股堅定的氣質。他與劉備坐在一間古樸的書房內,四周陳設簡約但不失雅致,書架上密密麻麻地排列著各類典籍,窗外的竹林在微風中沙沙作響,仿佛在低聲訴說著歷史的變遷。
姬悅輕抿了一口茶,開始與劉備縱談闊論,談論天下形勢。他的聲音清脆悅耳,卻又帶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堅定。他語出驚人,透徹地解釋了漢室衰落的起因、黃巾之亂的原因和危害,以及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失敗的原因。
“漢室之所以衰落,根本在於內政腐敗,朝廷昏庸,”姬悅的目光堅定,仿佛在穿透歷史的迷霧。“黃巾之亂,雖表面上是民眾起義,實則是多年壓迫下的反抗。至於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,雖有正義之名,卻因各懷鬼胎,難成大事。”
他的分析條理清晰,觀點鮮明,且有大量實證支持。劉備聽得如癡如醉,仿佛每一句話都在他心中激起層層波瀾。他的眼神從最初的疑惑逐漸變得明亮,臉上露出深深的敬佩之情。
“姬公子真乃麒麟之才!”劉備不禁大呼,聲音中充滿了激動和欽佩。他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盯著姬悅,仿佛在看一位天降的賢才。
姬悅微微一笑,臉上露出一絲淡淡的自信。他知道,自己所說的每一個字都在劉備心中引起了共鳴。窗外的竹林依舊在微風中搖曳,仿佛在為這場深刻的對話點綴上幾分詩意。
書房內的氣氛變得更加濃厚,仿佛整個空間都在這場談話中變得生動起來。
兩人相視一笑,庭院中夕陽的餘暉灑在他們的身上,仿佛為這場深刻的對話增添了一層溫暖的光輝。微風拂過,帶來一陣清新的花香,為這緊張而充滿希望的對話平添了一絲寧靜與美好。
晚霞漸漸退去,夜幕降臨,庭院中燈火輝煌。劉備命人設宴,款待姬悅。席間,燭光搖曳,映照在兩人臉上,顯得格外溫馨。
劉備舉起酒杯,微笑道:“姬公子,今日聽你一席話,勝讀十年書。敢問公子家世,何以得如此才識?”